唐先兵:一位平凡中的不凡——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信仰的基层干部
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,有无数默默无闻却熠熠生辉的身影。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头衔,也没有媒体的聚光灯,但正是这些平凡人,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中,撑起了社会运转的脊梁。唐先兵,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基层干部。他不是明星,也不是企业家,更不是政坛风云人物,但他用二十多年如一日的踏实工作、无私奉献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,诠释了“人民公仆”四个字最本真的含义。
唐先兵,1975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。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,母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。从小耳濡目染的是朴素的价值观:做人要正直,做事要负责,对他人要有温度。这种家风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。高中毕业后,他考入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,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。毕业那年,他本有机会进入城市国企工作,可面对家乡父老的期盼,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,投身基层。
2000年,唐先兵被分配到岳阳市临湘县桃林镇担任副镇长。初到岗位时,他面对的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、产业结构单一、群众观念相对保守的乡镇。全镇人均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,青壮年大量外流,村庄空心化严重。面对这样的现实,很多人选择了“守摊子”,能不出错就行。而唐先兵却说:“我不是来‘混日子’的,我是来改变现状的。”
他走村入户,一户一户地走访,记录每一家的困难与诉求。他发现,许多农民种粮收益低,是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;有些孩子辍学,是因为家庭贫困;还有不少老人因病致贫,却无法享受应有的医疗保障。于是,他提出“三步走”战略:一是发展特色农业,二是推动教育扶贫,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。
在发展农业方面,唐先兵带领镇里干部考察多地,引进适合本地气候的优质稻米品种,并组织农技培训,推广生态种植技术。他还牵头成立“桃林绿色农产品合作社”,帮助农民统一收购、统一品牌、统一销售。短短三年,合作社带动农户超过800户,亩均增收达1200元。当地“桃林香米”逐渐打响品牌,甚至进入了长沙、武汉等地的高端超市。
在教育扶贫方面,唐先兵深知“穷不丢书,富不丢志”的道理。他联合县教育局、爱心企业,发起“阳光助学计划”,为全镇327名贫困学生提供学费资助,并设立“奖学金+心理辅导”双机制,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。他还推动镇中心小学建设多媒体教室,引入远程教学资源,让山里的孩子也能“看见外面的世界”。
在社会保障方面,他率先在全镇推行“村级医保代办制”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医保登记、报销手续。针对留守老人多的问题,他推动建立“幸福养老之家”,配备专职护理人员,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和文娱活动。如今,桃林镇的老年人幸福感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县前列。
然而,基层工作的艰难远不止于“做实事”。唐先兵曾遭遇过无数次误解与质疑。有一次,他在推进土地流转项目时,部分村民担心失去土地,集体阻工。面对情绪激动的群众,他没有动怒,而是连夜召开村民大会,用数据说话,用案例说服,甚至自掏腰包请村民吃饭,倾听他们的担忧。最终,项目顺利落地,村民不仅没有损失,反而通过土地入股获得了稳定分红。
2016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桃林镇,山体滑坡、道路中断、农田被淹。灾情发生后,唐先兵第一时间冲在一线,带领干部群众转移被困群众470余人,抢修受损道路12公里,搭建临时安置点8个。他连续奋战七十二小时,浑身湿透,声音嘶哑,却始终没有离开岗位。事后,有记者问他:“你不怕吗?”他笑了笑:“怕,但我不能退。我代表的不是我自己,是政府,是群众对我们的信任。”
2020年,新冠疫情爆发。作为分管卫生防疫的副镇长,唐先兵再次挺身而出。他组织成立镇级疫情防控指挥部,亲自带队排查重点人群,建立“一人一档”健康台账。他带头值守卡口,劝返外来人员,协调物资配送,确保全镇无一例确诊。期间,他连续一个多月未回家,女儿在电话里哭着说:“爸爸,我想你了。”他只能轻声安慰:“等疫情结束,爸爸带你去游乐园。”
他的付出,群众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2021年,桃林镇举行“最美基层干部”评选,唐先兵以全票当选。颁奖典礼上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颤巍巍地走上台,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,上面是他当年在唐先兵家中借住时拍下的合影。“这是我的救命恩人啊!”老人哽咽道,“当年我家房子塌了,是唐同志把我接到他家住了两个月,还给我找了一份临时工作。我这辈子,就认准了一个理:好人有好报。”
唐先兵的荣誉并非止步于此。2022年,他被授予“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;2023年,入选“全国最美基层干部”候选人名单。面对这些荣誉,他始终谦逊: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真正的英雄,是那些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农民,是那些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老师,是那些在医院里救死扶伤的医生。”
他常说: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”这句话,成了他办公室墙上最醒目的标语。他从不搞特殊化,上班骑自行车,下乡穿旧布鞋,吃饭只吃食堂最简单的饭菜。他的妻子是一位中学教师,两人相敬如宾,生活简朴。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参军,他说:“我这一生,没给儿子留下什么物质财富,但希望他能像我一样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
2024年初,唐先兵因长期超负荷工作,突发心梗,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。消息传出后,全镇百姓自发前往医院探望,送来鲜花与祝福。一位曾经被他帮扶过的贫困户含泪说:“唐书记,您要是倒下了,我们的心也跟着碎了。”
如今,唐先兵已康复归岗。他依然每天清晨六点起床,步行半小时到镇政府上班。他依旧坚持走访群众,依旧在田间地头查看作物生长情况。有人问他:“您都这个年纪了,何必这么拼?”他笑着回答:“只要还能动,就要为老百姓多干点事。这不只是工作,是我的使命,也是我的信仰。”
唐先兵的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,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、一点一滴的付出。他像一盏灯,虽不耀眼,却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;他像一棵树,根扎在泥土深处,枝叶却伸向天空,为风雨中的人们遮风挡雨。
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,唐先兵的存在提醒我们: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光环,而在于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。他让我们看到,平凡人也可以活出非凡的意义。他让我们相信,只要心中有光,脚下就有路;只要心中有民,肩上就有责。
唐先兵,这个名字或许不会被写进教科书,也不会出现在热搜榜单,但他的精神,早已深深镌刻在桃林镇的每一寸土地上,融入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。他是千万中国基层干部的缩影,是新时代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的生动写照。
在未来的岁月里,也许我们还会遇到更多像唐先兵一样的人——他们不张扬,不喧哗,却用自己的方式,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温度与希望。而唐先兵,正是其中最真实、最动人的一位。
(全文约2380字)